2024年,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宜居湖北“四好”建设为统领,以“强基固本、改革创新、聚势提升”为主线,着力抓好“六个新”,全面推动住房城乡建设各项工作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镇发展样板,勇当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住房城乡建设尖兵。
坚定不移聚焦中心和首要
奋力展现经济支柱新担当
紧盯房地产和建筑业“两根支柱”,着力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住房城乡建设经济的“稳”“进”“立”为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实施房地产稳增长行动。聚焦激活融资,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实见效,设立优质房企“白名单”,用足金融支持政策,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提振市场信心。聚焦促进销售,做实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指导市州出台非本地户籍落户奖补政策,引导人口梯次转移和吸纳新增人口,持续完善政策工具箱,因城施策调整首套和二套房首付比、“以旧换新”等政策,举办系列房交会持续造势造市。聚焦扩大投资,推出“净地”出让,降低企业拿地成本,指导国有企业拿地后和头部企业对接,实行代建制,盘活存量土地。对重点项目实行一对一服务,推进早开工、早建设、早上市。聚焦保交楼风险化解,充分发挥贷款支持计划作用,积极争取配套融资落地,建立常态化风险排查机制,强化预售资金监管,提前介入出险企业和项目,“一楼一策”做好处置化解。力争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双回正”。
实施建筑业壮筋骨行动。实施“个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培育2家年产值过千亿元企业、10家年产值过200亿元企业、200家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中小型民营企业晋升专业承包一级资质、1万家建筑企业转型提质,着力构建绿色建造供应链体系。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广泛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以及住房、市政等民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组织重点企业与重点项目、平台公司、地方政府对接,落实“资格预审+评定分离”等制度,完善“支付担保+过程结算+支付预警”工程款拖欠预警机制,破解“接活难、结账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与投资绩效评价、用地相关系统数据共享,帮助企业争取更多资质和奖项,强化走出去接活的底气。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科技创新等工作,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打造湖北建筑业航母集群,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格局,力争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
实施城建投资大提效行动。坚持一手抓精准调度,将城建项目纳入“三库”“两算”体系,紧盯“三率两量”每月精准调度。另一手抓资金保障,创新运用运营思维、商业逻辑和市场化手法,主动链接资源,争取长周期、低成本的建设资金,持续帮助基层“弄到钱”“用好钱”“挣到钱”“能还钱”,力争城建投资同比增长10%。
坚定不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奋力焕新生态城乡新面貌
聚焦长江大保护重点任务,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变湖北的水资源优势为水生态效益、水经济效益。
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行动。采取“特许经营、使用者付费、按效付费”的PPP新机制,全面启动城镇污水管网整治攻坚行动,重点推进生活污水直排口消除、管网空白区消除、管网错接混接整治等工作。“一水一策”完成县城黑臭水体整治。开展乡镇污水处理问题排查整治,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费应征尽征。
实施城乡垃圾治理提质行动。抓好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全周期治理,前端抓好减量,特别是要通过分类简单化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以量定钱倒逼源头减量;中端规范收运,建立“分类不精准退回重新分”机制,逐级倒逼全员参与;末端补齐短板,建成投用一批焚烧发电项目,推动13个乡镇分散式垃圾焚烧试点在上半年落地见效,力争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000吨。推进建筑垃圾就地处理,就近回用。探索园林垃圾制成燃料或有机肥料的有效路径。
实施万里荆楚碧道建设行动。编制全省碧道规划,出台建设指引,试点示范培育亲水型新业态和产业群落,将万里碧道打造成生态廊道、交通廊道、旅游廊道。
坚定不移建强供应链体系
奋力竞逐行业转型新赛道
围绕好房子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搭建住房供应链和绿色建造供应链,立足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实施住房供需匹配工程,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坚持供应链思维,破解交易、市场和政府供给三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通过住房供应链归集需求,以需定供、以需定建,促进供需适配,努力让“人人有房住、房子有人住、人人住好房”。加快出台高品质住宅建设方案,新开工50个以上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加快迭代产品,打造一批好房子样板。优化对架空层、大露台、大飘窗等的计容管理,激发开发商开发高品质住宅的动力。加快推动“三大工程”,推进城中村改造进度,实行房票安置,支持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收购二手房作为保障性住房,加速新房、二手房置换流通,带动新房销售,推动住宅从金融属性回归到居住属性。
实施建筑业转型工程,探索打造绿色建造供应链。坚持“卓越建造、支柱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文化建造、天下建造”一体推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集中攻关“卡脖子”技术,加快壮大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新质生产力。搭建绿色建造供应链,大力推进策划、设计、建材、施工、运维全过程、全周期集成应用,推行“BIM平台上的装配式+机器人”,实现建造过程和建造产品的绿色化智慧化。
实施城市“留量”升级工程,积极发展赛会经济。依托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等特色化、高水平的展会赛事,链接全国乃至全球消费供应链,推动赛事展会与文旅经济、赛事经济、会展经济等上下游行业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文旅城人产”跨越式发展。
坚定不移推进双集中发展
奋力打造城乡融合新格局
顺应“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坚持做优省会、做大市州、做强县城、做特乡镇、做美乡村的原则,奋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施“都市圈”共建行动。以三大都市圈为抓手统筹省内城市间、区域间协调发展,坚持区域联动,推动都市圈规划共编、环境共治、设施共建、民生共保、交通共联。
实施“双集中”行动。市州“双集中”重点是把成果落实到城市设计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上;县城“双集中”重点是加快市政、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城公共服务能力。
实施设计引领行动。在城市,强化风貌管控,研究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设计的新管理模式和机制,将城市设计纳入图审、竣工验收,形成工作闭环。在乡村,开展“千师相伴、强县美乡”活动,引导规划师、建筑师、运营师等参与指导城乡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
实施全域体检行动。建立“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巩固提升”全过程管控机制。城市重点是聚焦住房到小区、街区、城区,开展全方位、全维度的精细化体检;乡村重点是开展乡村建设评价,针对性整改提升。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通过运营思维、场景植入、功能嵌入,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重点抓好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老旧城中村、老旧公园“五老”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围绕“宜居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秩序、产业服务、社会治理”六大方面,实施小城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定不移深化共同缔造
奋力提升城市治理新效能
抓住“精管善治”一个重点,健全“一委一办一平台”和“城管进社区”两大机制,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社会化“四化”水平。
实施“城市细管”行动。抓好城市客厅、城市管家、城市驿站建设,推广城市家具,推进窨井盖整治三年行动,统筹做好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口袋公园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配套游园、驿站和等候区建设,国球进公园等。
实施“城市智管”行动。推动实现市(州)城市运管服平台建设全覆盖。强化“全市一个停车场”建设,建立省级停车监管平台,推动城市停车信息联网率达到100%。
实施“城市众管”行动。坚持共同缔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重点抓好“两区”治理。在小区构建在职党员干部领衔的“1365”治理体系,发动群众做好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电梯加装和垃圾分类等工作;在街区构建党建引领的商会自治的“1245”治理体系,引导商户文明经营、落实“门前四包”,加强行业自律。
坚定不移强化信息化赋能
奋力打造安全发展新样板
坚持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为核心,强化“数字住建”应用体系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实现城市安全管理从“人海战术”向“科技之智+规则之治”转型。
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加快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万物赋码、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建强智慧城市数字底座,嫁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平台,对城市热力、地下管廊等重点领域实时监测、有效处置,实现城市整体智治,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湖北样板。
实施建筑智慧化管理工程。持续强化智慧工地系统建设和实名制管理,通过对施工现场人、机、料等关键要素的智能监控、预测报警,切实提升建筑领域本质安全水平。
实施燃气本质安全提升工程。推进燃气企业“四系统”建设和用户“三件套”安装。完成燃气管道更新改造2200公里,全面提升燃气管网设施与场站标准化、智慧化水平。
实施城市排水防涝和供水设施提升工程。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和第二水源工程建设,完善供水管网设施。创新采取合同节水管理机制,通过节水效益分享,降低运营成本。规范二次供水设施建设移交,开展用户端供水水质和压力抽样检测,让群众喝上“优质水”。
实施自建房安全治理工程。开展自建房销号情况抽查核验、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落实网格化动态管理等制度,推动农村危房动态清零。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3.21 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丰雷
转载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